【兒童健康】瞓覺常流口水可能脾胃功能失調 中醫提醒︰幼童長期流口水要注意
發布時間: 2021/05/21 18:36
任何人也曾經試過睡覺流口水,正當大家都以為這是平凡不過的「生理反應」時,原來在中醫角度,流口水有機會是反映出脾胃兩臟虛弱或功能失調。有註冊中醫師亦指出,臟腑處於濕熱或虛寒等不同狀態時,流口水的表徵亦有所不同,若發生在老人家身上,甚至可能是腦中風先兆,建議如流口水情況持續良久且愈來愈嚴重時,應盡快求醫。
註冊中醫師田伊園說︰
根據《內經》指:『五臟化五液,脾為涎、腎為唾』。涎即口水,屬於唾液中質地較清稀的部分,有保護口腔黏膜的作用;唾則是唾液中較稠黏的部分,多出於舌下,有消化食物的作用。中醫認為涎、唾是由脾腎兩臟所產生,涎唾同源,均為津液,都能滋潤口腔。
而當睡覺時流口水,中醫學上多歸為流涎、口角流涎、滯頤的範疇。流涎是指唾液分泌旺盛,導致唾液不自主溢出口外,唾液分泌與進食不一致的病症。當然,田醫師亦指出有可能是與脾腎兩臟虛弱有關。
腎脾異常涎液增多
脾是氣血生化之源,主運化,能將食物轉化為人體有用的精微物質並傳輸至全身。脾功能正常,涎液分泌適量,上行於口而不溢於口外。若果脾臟功能異常,如脾虛、脾胃不和,則可能出現涎液分泌異常增多,並不自主地溢出等症狀。
她續指,腎與脾的關係密切,因「脾陽根於腎陽」,脾的運化需要腎陽的溫煦,而腎則是人體水液代謝的「總開關」,亦需要脾氣加以制約。脾腎功能協調,才能保證人體水液代謝正常運作。
「正所謂腎氣壯而脾陰足,腎氣旺盛,脾精才充足,唾液方能固藏於口中,不會流出口外。若腎陽虧虛,水液運化不正常,凝聚成痰飲,水飲內停,上溢為涎,就會出現流涎。所以,中醫治療流涎病,多從脾、腎兩臟入手。」田醫師說。
濕熱虛寒有不同病徵
不過,因脾及腎臟功能失調所引起的流口水,病徵是有分別的。以脾臟為例,如脾胃濕熱,流涎會色黃味臭,並伴有口臭、牙齦紅腫、小便黃、大便秘結色紅、苔黃膩及脈滑。如是脾胃虛寒的話,流涎則清稀無味、口淡,並伴有四肢冰冷、喜溫喜暖、少氣懶言、小便清長、大便溏薄、舌淡,以及脈細弱或沉。
而腎臟功能失調方面,腎陽虧虛引起的流涎,會味鹹無味,伴有畏寒肢冷、腰膝痠軟、五更瀉、小便清長或小便不利或水腫,甚至有男子遺精及女子帶下異常等症狀。
幼童長期流口水要注意
田醫師解釋,流口水是多見於兒童及老年人。
口角流涎最常見於嬰幼兒,有分病理性及生理性兩種。小孩因臟腑成而未全,故脾常不足、腎常虛,而隨住年齡增長,臟腑發育漸全後,流涎就不治而癒,這就屬生理性。但假若小孩滿3歲後仍長期流涎,並伴有口腔炎、面部表情呆滯、小嘴歪斜、智力下降等症狀,則多為病理性。
但近年成年人流口水的情況也逐漸增加,她就解釋是因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,常常用腦過度,平時飲食及作息亦不規律,長此以往就容易出現脾胃濕熱、腎虛等情況。
有機會屬腦中風先兆
不過,除脾腎功能失調外,亦有其他引起流口水的原因,常見的就是睡姿不正確、患有感冒、鼻敏感或睡眠窒息症、牙齒畸形、口腔疾病、藥物副作用,甚至有機會是腦中風先兆之一。
田醫師就提醒:「若中老年人本身有基礎疾病,有長期睡覺流涎,同時伴有半邊臉部或單側肢體無力及麻木、視力模糊、口齒不清、吞嚥困難、疲倦或嗜睡等表現,應及時就診檢查。」
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
食療湯水改善狀況
如想改善因脾腎功能失調而引起的流口水情況,田醫師建議可飲用以下3款食療湯水:
1.淮山粳米粥
功效:淮山有健脾固腎、補肺養胃的功效,是健脾佳品;粳米則有健脾補氣、溫中和胃作用。每周可飲用3至4次。
材料:淮山15克、粳米50克、蓮子10克、芡實5克、紅棗6粒、紅糖或鹽適量;百合、薏米、桂圓、紅豆、黑豆及花生各10克。
做法:將全部材料洗淨,用清水浸泡30分鐘後,然後放鍋加水煲,大火煮滾後轉細火,約煲35分鐘至材料煮爛及煮黏,最後放適量紅糖或鹽調味。
2.番薯糖水
功效:《本草綱目拾遺》中記載番薯能「補中、暖胃、肥五臟」,脾虛的人可以多吃番薯來健脾胃。每周可飲用3至4次。
材料:番薯兩條、葛根20克、老生薑3片、紅棗6粒、紅糖適量。
做法:老薑連皮洗淨後切片、拍鬆;紅棗去核切絲;番薯及葛根洗淨去皮後切小塊。將材料放鍋加水煲,大火煮滾後轉細火煮至腍熟,最後放適量紅糖或鹽調味。
3.大棗玫瑰花茶
功效:李時珍認為「棗為脾之果,脾病宜食之」,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之人,最宜食用大棗來補脾胃;玫瑰花則有疏肝理氣作用,適合都市壓力大人士服用。每日可飲一杯。
材料:大棗6粒、玫瑰花10克;白朮、黨參及桂圓各5克。
做法:大棗去核後洗淨切絲;白朮、黨參、桂圓洗淨後,連大棗放鍋中加水煲,以細火煲20分鐘,最後加玫瑰花略煮3至5分鐘便成。
記者:黃依情